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18 17:43:46 阅读:1083次
大学生志愿者在洪泽区人民医院引导市民就医,助力防疫工作。 崔德圣 张德明 摄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同讲英烈故事 共祭江海英魂”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云端祭扫”缅怀先烈。 冯凯敏 摄
东南大学举行12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仪式。 新华日报记者 刘莉 摄
疫情之下,大学生活不得不频频转入隔离、网课模式,有遗憾和失落在所难免,但校园里还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那些看似被“耽误”的青春,正因抗疫和奋斗焕发另一种光彩。
没有“躺平”的青春,只有奔跑的岁月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所有的计划和憧憬。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王彤来说,过去三年,各种“不确定”随时降临,答案都是“不好说”。
在经历网课崩溃、频繁与父母争执、各种沮丧颓废后,王彤尝试重新找回学习、生活的节奏。“每天早起看新闻,看到很多‘逆行者’挺身而出,‘宅家者’相互鼓励,也看到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跨越空间、距离的温暖守望。”王彤渐渐明白,疫情何时结束尚未可知,但自己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面对困境。
重新抖擞精神,网课效率也高起来。“上网课,其实学习时间更机动,只要调整好作息,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下,进入‘心流状态’反而更快。”王彤说,“宅家”日子里,她把注意力更多地从外界拉回自身,开启一段梳理自己、了解自己,更好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和解的“特殊之旅”。得益于自律高效的学习,重返校园后,王彤的专业课成绩突飞猛进,从年级100多名跃至前三名。她抓紧宝贵的校园学习时光,与队友们交流、合作,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团队二等奖,并成功保研本校。
想去的远方去不了,想见的朋友见不了,想参加的活动被一次次“因故取消”……疫情让很多计划戛然而止,却也给另一些目标的实现提供契机。
2020年年初,苏州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王祎鹏就筹划好暑期安排——参加联盟高校的线下夏令营,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疫情,计划成为泡影,让王祎鹏一度陷入“低迷期”——最初是对未知病毒的恐惧,随后是对开学遥遥无期的焦躁,再后来是每天醒来不知道该干什么的空虚,“每天一睁眼,就要发愁今天干什么,上网课也是人醒了脑子没醒的感觉。”
不得已慢下来的生活,恰好弥补了平日里的“没时间”。热爱支教事业的王祎鹏终于有时间整理剪辑过去到各地支教的素材,并发布到B站上。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操作,王祎鹏不仅变成视频剪辑达人,还成了B站上小有名气的“UP主”。“疫情确实带来很多遗憾,但我也收获很多新技能,这令人难忘的三年,过得飞快又充实。”
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少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辅导员王歆对学生有很多“不放心”:线上学习效率怎么保证?“宅家”时间会不会一直“葛优躺”?会不会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焦虑或消沉?但她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并没有因为疫情虚度时光,而是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沉淀自己、提高自己,比如疫情期间学校出现不少“学霸寝室”,很多学生解锁不少新技能……“大学生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大家都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书写精彩。”
熬过艰难时刻,收获最温暖的力量
最近每到傍晚,南航的校园操场上,师生、宿管阿姨、保安大叔迈着轻快步伐,走进“舞池”,欢快的舞步传递着乐观和信心。这些校园广场舞的视频发到网上后,很快引来众多围观。网友评论说,“这就是大学生,充满活力”“放飞自我,自信放光芒”“这就是青春的样子”。
南航大二学生周礼兵,是校园广场舞的编排者之一。过去三年,周礼兵经历高考延期、寒暑假“加更”以及“困”在校园等各种突发情况,沮丧无奈之外,他意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2020年,面对高考延期、备考焦虑,是父母的陪伴帮助周礼兵度过难熬的日子。父母的影楼生意惨淡,但他们只字不提,每天鼓励、开导他,陪他散步、运动,缓解压力。“那几个月,我和爸妈说的话,可能比之前初中和高中加起来都要多。”
在校期间,他也时常被校园内的互助友爱感动着、鼓舞着。他向记者分享这些“温暖片段”:学校“应急”大群内,有位同学突发肠胃炎需要药品,在群里求助后,短短几分钟就有人送来药品;去年暑假前,他和几位同学因为实习在学校多住几天,当时食堂停业,宿管阿姨特意送来热饭热菜,顺带还塞了一小箱水果……“这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切的‘小瞬间’,如同一道温暖光亮冲破疫情阴霾,支撑我度过这段特殊的大学时光。”周礼兵希望,通过策划广场舞等文艺活动,解锁更多疫情期间打开快乐的方式,让这道“光”照亮更多人。
逆向而行、向暖而生,在更广阔的战疫一线,他们努力传递更温暖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成长,展现青春担当。
3月27日下午1点左右,在东南大学核酸采样点引导秩序3小时后,大二学生钟嘉媛拖着酸麻的腿回到宿舍。
疫情发生之初,在学校第一次大规模核酸检测采样现场,一个个白大褂、红马甲来回奔忙的身影深深打动了她,“爱与希望可以比病毒‘跑’得更快,青年人也应为守护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出一份力。”从那以后,只要时间允许,钟嘉媛都会报名参加抗疫志愿活动。“每次都得提前设好闹钟,基本上学校100多个名额一放出来就‘秒’光。”钟嘉媛说。
而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李远浩和同学们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抗疫——用纸笔去记录身边与疫情角力的普通人。医生、社区干部、农户、货运司机……各色人物和故事出现在同学们笔下。“连续两个多月,200多名学生每天都有一篇报道,集成了一本厚厚的册子。”
李远浩曾在2019年发起项目《九千万分之一:基层党员视觉档案》,带领团队走过江苏、陕西、宁夏等省区,用图片故事、纪录片讲述各地基层党员的事迹。“我们看到了环境守护人的坚守精神、城市保障人的担当精神、科技研究人的攀登精神、群众带头人的奋斗精神及健康守护人的奉献精神。”从这些党员故事中,李远浩看见“人”的力量,也找到应对疫情的答案——“择一事、终一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坚守,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行,用一生去拼搏奋斗。”
望着抗疫一线的年轻身影,苏州大学团委副书记严韵致时常感叹学生们“一夜之间长大了”。三年间,苏州大学参与抗疫志愿工作的学生超过5000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造历史。经过抗疫一线的战火淬炼,00后们正成长为有志气、有底气、有骨气的新时代青年人。”严韵致说。
被疫情“偷”走的时光,见证精神的成长
如果没有本轮疫情,4月8日,担任东大话剧团副部长的钟嘉媛和同学们排练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将在学校上演。这个从去年就开始筹备的话剧团年度汇演因为疫情被无限期搁置。放在过去,钟嘉媛至少要消沉几天,但这一次,从接到通知那一刻,钟嘉媛就坦然接受现实,“当时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和同学们解释,尤其是刚进大学、对这部剧充满期待的学弟学妹们。”
三年来,钟嘉媛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打了太多次交道——2020年高考迎来“加时赛”,2021年暑假被“困”学校,2022年年初准备前往珠海参与《红色路桥视频——港珠澳大桥》拍摄,临行前两天被通知叫停……在她看来,与其失望和沮丧,不如把疫情变成磨砺意志、涵养心态的机会,更精心地打磨这段特殊的时光。疫情期间,她重新拾起手工,用手机拍摄过去不曾发现的校园的美,学会PS技术,每两周读一本书……“当下,即便面临种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放弃对确定性的努力,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化,用更笃定的力量去迎接挑战,用更专注的学习去成长突破。”
在各种变化中,看清、找准目标,甚至在不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静气,同样是王彤在疫情之下的意外“收获”。“如果我们能从对抗疫情的过程中,磨练心智,得到启发,那这就是长在身上的‘本领’。”最近,她加入抗疫一线,每天在核酸采样点志愿服务5小时,核验人员身份信息。“这段看似被‘耽误’的时光,其实是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克服什么,潜能在哪里,这让我在应对不确定、应对挑战时,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气。”
“当代青年对破解人生难题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是超出我们预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王静说,我们亲眼见证无数青年在政府、学校、社区的号召下,一呼百应,不惧危险,奔赴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一线;见证了他们在网课中依然坚持挑战,不断在专业学习、科研、学术中勇创佳绩、摘得硕果;见证了他们即便在学校足不出户,也能在操场、画室、琴房点亮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最美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们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完成了自我角色的转换,也映照出青春最美的样子。”
合作伙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