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21 11:41:23 阅读:1066次
邓海波是“志愿者的志愿者”。逾70天的闭环生活里,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延庆赛区志愿者驻地。
他是北京市12355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心理咨询师,如今,他和其他心理咨询师及社工师进入闭环,与近2000名来自20所高校的志愿者共同生活,还要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志愿者是保障冬奥的人,他们有了心理问题谁来保障?”邓海波说,“我是谁,我正在干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这些问题是20多岁的年轻人都会面临的,只不过现在叠加了一个因素,就是冬奥。”
对志愿者来说,走上世界性的舞台,要面对的不只是闪光灯。在与志愿者接触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们发现冬奥志愿者主要面临五方面心理压力,包括来自赛事场馆、志愿者驻地、学业、生活琐事及个人的压力等。
邓海波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有志愿者的岗位离赛场很远,但他可能想近距离接触运动员、接触比赛。这样一来,志愿者可能就会产生岗位匹配和心理期待上的落差感,心理咨询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志愿者发现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光彩和重要性。”
进入闭环之前,延庆赛区志愿者住宿服务保障专班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入驻欢迎仪式、板墙涂鸦、团建激励等措施都曾写入工作计划中。
目前,志愿者驻地内设立了4间12355“心灵驿站”咨询室,摆放心理沙盘、解压拳套等心理咨询用具。北京市12355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还为志愿者提供场外心理服务支持。
硬件准备好了,软件怎么准备?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社工督导、延庆赛区志愿者住宿服务保障专班工作人员宝珍说,“志愿者都来自不同的学校,上岗时间也不完全一致,可能和伙伴交流倾诉的机会很少。有这样一个专门的空间和平台给他们互动交流,让不同学校的同学能够分享,那他们一天的疲劳和压力就会释放很多了。”
此前的工作中,宝珍的服务对象有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北漂族”、上班族等18-35岁的群体,通过开展团建活动、搭建公益平台等形式,帮助这些青年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并且解决他们在创业就业、学习培训、法律及心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而像冬奥会这样的国际性大型赛事,心理咨询室和社工师更需要“上线”。“我们贴海报的时候写的关键词都是‘游戏’,挺多志愿者报名参加,就是想放松放松。”邓海波记得,有一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都来自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大家互相不认识,玩完游戏后志愿者都在手机上互相添加好友了,“沟通的力量其实是巨大的”。
为志愿者“充电”的方式还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
入驻延庆赛区后,清华大学全面展开“守护行动”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除选派学校心理中心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外,还联合计算机系开设“清心”线上文字心理咨询服务渠道,每天安排12个时段24个咨询师排班,及时响应冬奥志愿者咨询需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则开通7×24小时的“暖心不掉线”心理热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在心理服务预约平台专门设置冬奥志愿者栏目。
除志愿者以外,驻地辅导员和酒店员工也被纳入了服务范围。记者了解到,1月23日进入闭环以来,志愿者驻地专职心理咨询师共完成9人次的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和6次集体心理团建活动。
最近的一次心理团建活动中,邓海波和宝珍叫上了酒店客房部的服务员。活动结束后,一位服务员站到人群中间说,“平时都是我们服务你们,没想到今天你们来给我们服务了。”
冬奥会闭幕后,大部分志愿者经过短期休整还将继续奔赴冬残奥会志愿者岗位。“他们给场馆保障,我们在‘家’给他们保障,我们的工作就这么简单。”邓海波说道。
合作伙伴 more>>